本所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本所动态
“跟踪”骑手8年,学者因何上热搜

作者: 孙美娟 刘越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女博士潜伏外卖配送队伍8年,迫使平台调整算法》的一段短视频,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萍第二次上了网络热搜。上次是2020年9月8日,因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报道。两次热搜使她及团队关于外卖骑手的8年调研浮出水面。
 
  8年调研揭开外卖骑手困境
 
  记者联系上孙萍时,她和团队仍在开展北京市及县域骑手的劳动状况调查。谈及近期的热搜,她显得很淡然:“作为一名学者,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回望8年前,孙萍及其团队开始涉足外卖骑手调研时,外卖行业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观察到这一新兴职业的普遍性,她和团队萌发了深入研究的念头。2017年5月,孙萍和团队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通过访谈、田野观察、问卷调查、跟跑单等多种方式,深入参与外卖产业。随着平台经济向三四线城市的拓展,孙萍团队的调研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重点也逐渐转向城乡骑手差异的观察。
 
  据不完全统计,8年多来,她和团队已经走遍全国19个省份,访谈了超过400名外卖骑手。正是基于这种持续、广泛、深入的全方位调研,她和团队获取了大量关于外卖骑手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职业发展的详细数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他们对“外卖骑手为何陷入系统困境”这一问题的观察。
 
  孙萍及团队通过梳理大量调研数据发现,算法驱动是外卖骑手受困于系统的核心因素。例如,在相同的路程中,平台系统将配送时间设定为1小时。为避免超时,大多数骑手会选择在55分钟或56分钟送达。收集了大量后台数据后,平台算法可能会认为实际所需时间可以缩短,因此下一次将时间调整为57分钟。
 
  “平台的这种时间调整,使得送外卖仿佛是一场‘闯关升级’游戏。”孙萍说,平台算法通过细化管理范畴、设立不同规则来丰富“游戏场景”,拓展“游戏空间”,让外卖骑手像闯关者一样持续参与这场外卖游戏。平台通过算法建立了一套骑手等级标准。虽然各平台的命名方式不同,但核心都是骑手的“送单能力”。简而言之,送单数量越多、工作时间越长,骑手的等级越高。例如,在曾经的百度外卖平台上,骑手分为“普通骑士”到“神骑士”7个等级。相应地,不同等级的派送补贴和积分累积也有差异。“普通骑士”每送一单能获得的额外奖励是1毛钱,而“钻石骑士”则可以获得1元钱。在其他平台,不同等级的骑手享有不同的“特权”,等级越高,特权越多,例如优先派单特权、超时豁免权等。这种“等级”与“特权”的关联,使得一些年轻、有冒险精神的骑手跃跃欲试。
 
  孙萍的考察显示,大多数外卖员在半年内可以升级并稳定为“黄金骑士”或“黑金骑士”,但进一步升级则非常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更多时间。除了骑手等级外,平台还会定期推出各种挑战赛、系列赛等活动,根据每个人的送单能力设定不同的挑战目标,并承诺完成任务后提供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励骑手参与送单。
 
  孙萍认为,平台通过这种“差异化”管理方式,以“游戏化”激励骑手,使他们容易陷入平台算法构建的游戏场景中。而外卖员则将“骑士”等级的升级视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无形中为算法控制提供了普遍且内化的合理解释。
 
 
 
  政策创新引领平台调整算法
 
  今年8月30日前后,一条题为《女博士潜伏外卖配送队伍8年,迫使平台调整算法》的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该视频讲述了孙萍深入外卖骑手队伍8年,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外卖骑手工作现状背后问题的相关细节。视频中,孙萍身穿白色T恤,上有红色的“外卖青年”字样,背着黑色背包、戴着黑色棒球帽,与外卖骑手们像老朋友一样说笑、交流。
 
  与短视频的广泛转发相伴的是评论区读者的热切反响:“令人敬佩的学者!”“有温度的社科项目!”“通过她的眼睛,我认识了这个群体!”“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真棒!令人感动!”
 
  互联网的记忆让更多人重新翻阅了2020年9月那篇爆火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正是这篇报道让孙萍的研究为大众所知,也让外卖骑手的困境受到广泛关注,促使美团等外卖平台公司相继作出回应,减轻了算法中过于严苛的时间要求,并提高了对骑手安全的重视。部分平台还鼓励算法工程师亲自体验骑手工作,完成配送任务,以验证算法系统的合理性。2021年,美团向公众公布了骑手配送时间的算法,接受社会监督,算法伦理与平台劳动者权益问题也随之进入了公众视野。
 
  同样在202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网约配送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至2023年新出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等政策,为保护外卖骑手权益提供了更明确和规范的措施。
 
  “学术研究不仅要关注理论层面,也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本身,从而引发社会的思考,拓宽理论的视角。”这是一位网友在《女博士潜伏外卖配送队伍8年,迫使平台调整算法》短视频下发表的高赞评论。
 
  对于孙萍来说,自己的研究能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政策创新,这正是她的研究初衷。“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能算是网络上的一个‘转译点’。这种改变,是政府、媒体、学界、平台共同努力的成果。”孙萍说。
 
  扎实研究聚焦新经济形态发展
 
  其实,孙萍及其团队对外卖骑手的研究,除了广为人知的“算法困境”,还涵盖了外卖骑手劳动形态、数字劳动关系、身体与基础设施、劳动控制与抗争等多维度的深入剖析。
 
  在关于劳动形态的探讨中,孙萍着眼于工作方式、时间、环境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外卖骑手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数字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她提出,平台通过手机和大数据收集骑手信息,并将这些数据融入控制骑手的算法中,导致数据控制隐性化、数值控制显性化。这种数字劳动关系严重侵害了外卖骑手的劳动权益和保障。在身体与基础设施的研究中,孙萍探讨了外卖骑手的身体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时空流动、病痛体验、个体认知等视角塑造自身的基础设施特性。她分析了骑手在劳动过程中身体的标准化与职业适应,以及身体的痛苦、隔离和作为“肉体电池”的利用问题。在劳动控制与抗争的研究中,孙萍认为,互联网平台对骑手的劳动控制机制不断压缩骑手的自主空间,引发劳资冲突,而骑手则通过抗争性和策略性的身体技术,塑造新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对这一群体的深入研究,旨在探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劳动保障状况、身份认同和生活体验。”孙萍告诉记者,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这一新兴职业的现状,也促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形态演变。
 
  孙萍和团队希望通过更广泛的调研,收集更多样本,展现外卖骑手职业的全貌,关注其职业流动、发展及劳动保障等问题。对于研究的完成时间,孙萍表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长期连续的研究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和发现。因此,她计划将这项研究至少延续10年,通过点、线、面的调研串联,构建宏观的信息图谱,全面展现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及平台经济的发展轨迹和逻辑。
 
  凝结着多年调研的成果——《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日前正式出版。在8年多的田野调查中,孙萍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观察者成为亲历者。她表示,通过田野调查,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观察个体到产出学术成果,再以成果回馈现实,这是学者不断探索和体验的过程。
 
 
 
  谈及自己最为关注的“系统困境”问题,孙萍反复强调:“必须探索对平台零工劳动者的兜底保障体制。”她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外卖平台公司积极参与,探索保障骑手基本收入和基本社会保障的办法。同时,要提高零工就业平台收费和营销行为的透明度,尤其是在制定或调整涉及骑手利益的制度时,平台方应进行风险评估和公示。
 
  至于平台经济下外卖骑手职业的未来,孙萍表示:“我和众多骑手一样,无法预知。”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外卖骑手等零工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呈现出新的形态。孙萍说,这也是她和团队将持续深耕该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