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系

 

李希光:试论科学新闻的对外报道——浅析科学新闻的价值及其在对外报道中的实现手段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1-10 09:45:48 来源: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根本,从科学与新闻的基本共性入手,探讨了科学新闻在对外报道中的特定规律和特性,论述了科学新闻在对外报道中的价值及实现手段,最后落脚于对改进中国科学新闻对外报道的总体构思。

  全文分六章十节,约三万余字。

  第一章是关于科学与新闻的关系。文章从科学与新闻学的某些共性出发,讨论了科学与新闻的内在联系:科学的动态本质和新、奇的特点同新闻不断变化、讲求新意、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说明作为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来源的科学正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文章在研究了科学与新闻的本质特点的基础上,界定了科学新闻的定义:近期发生或者公布的关于科学进展或现象的事实的报道,同时它又是为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并且通过新闻手段通俗地告诉读者。

  第二章是关于科学新闻的价值。科学新闻的价值是指科学新闻报道的事实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文章联系科学新闻对外报道的目的与实践,将科学新闻的价值分为四种:科学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愉悦价值。科学价值是指科学新闻通过迅速、准确地传播科学界公认的、有真正价值的科学成果,来拓宽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与广度。科学研究工作中还有大量的新工作、新理论,不一定得到科学界同行的公认,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报道出去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科学新闻这方面的功能是它的学术价值。科学新闻让读者了解科学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是它的实用价值。科学或自然现象本身常常蕴含着美联社的东西,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能满足读者所追求的愉悦心理,这是科学新闻的愉悦价值。

  第三章是关于科学新闻对外报道的读者与题材。新闻的价值能否实现,归根到底是为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兴趣所限制。文章根据读者的不同的阅读目的,把科学新闻对外报道的受众分为三个读者群:普通读者、专家读者、中国问题专家。根据众多各异、动机不一的受众组成,文章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科学新闻对外报道的题材种类,使报道有深度、有广度、适合国外不同读者的需求。

  第四章是科学新闻关于对外报道的表现形式。科学新闻价值最终实现还在于科学新闻采用通俗的拙劣形式。文章论述了决定科学新闻必须通俗化的种种因素及通俗化在对外报道中的实现手段。通俗化归结到两点就是:1.科学术语的解释;2.讲求人的情趣。

  第五章是关于对外报道的报道原则:客观性与时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记者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具体说就是:1.实事求是,不要言过词;2.不要局部的经验当成科学的普遍真理来报道;3.不要干预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论;4.注意消除科学报道上的“马太效应”。时宜性报道原则是指的时效不能简单地以新闻发布时间同新闻发生的时间之间的间隔来衡量,应多从新闻发布的时机上考虑,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报道对象要经过同行主义或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2.某些竞争性强的学科的重要发现可以不必等到学术刊物正式发表;3.注意找报道新闻的由头;4.躲过竞争性强的新闻事件;5.注意保守秘密。

  第六章是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具体分析。文章道德用统计方法考察了新华社历年来对外报道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发现在35年间,科学报道有两种变化趋势:1.高潮期;2.低谷期。科学报道的荣枯滞进,一是同经济建设的形势一致即当时的国策是否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二是同政治形势有关,即当时的政策是否承认科学和知识的价值,把它当做重要的社会目标。文章用统计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新华社与西方四大通讯社在对外报道的发稿数量、稿件种类、报道内容和报道质量等方面作了一个全面的比较,并系统分析了作者对63位中外知名科学家进行的抽样调查。文章最后根据这种历史的纵向考察、现状的横向比较、特别是在第三次世界科学院大会的中外科学家中进行的抽样调查,提出了改进新华社对外报道的几点建议:1.加强针对性,选题要有普遍意义,写作要适合读者的阅读习惯;2.调整稿件品种结构,提倡写完整性、解释性报道;3.敢于抛弃僵化的新闻模式,力求以新的文风同四大通讯社竞争,并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风格;4.注意科学记者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