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季芳芳:提升传播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

作者: 季芳芳 发布时间:2021-09-26 18:5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而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从目前国际传播实践效能和一线国际传播工作者的反馈来看,国际传播人才在跨文化传播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包括跨学科知识储备不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不足,使用国际话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素养不强等,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理论探讨

跨文化传播不仅注重理论研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传播这一领域从建立伊始就带有能力提升的实用色彩。从跨文化传播领域开创者爱德华·霍尔(EdwardTwitchellHallJr.)所从事的外事培训工作和创立该学科的目的可以看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传播实践是互相促进的。

跨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传播领域研究的核心命题,关注的议题包括:如何定义跨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概念化模型、跨文化传播能力的评估和应用等。斯匹兹伯格(BrianH.Spitzberg)在对跨文化传播能力进行理论回顾时指出,主流的跨文化传播理论路径认为,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核心组件包括:动机(情感,情绪)、知识(认知)和技能(行为,行动)等层面。

在蒂尔多夫(Deardorff)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中,情感维度强调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跨文化学习的开放性和对不确定性的好奇心;知识维度则强调对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理解,而技巧维度则包括倾听、观察、分析等互动技巧。事实上,在谈及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理论中,不同维度包含的元素极为广泛。有些理论模型中,情感维度也包括移情能力、平等看待各种文化的能力;认知维度包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对不同文化权力关系的认知等;而技巧维度不仅包括互动技巧,也包括识别文化差异、理解多元文化视角等。

基于对跨文化传播能力不同的定义和对不同维度的侧重,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模型及量表以考察和测量不同类型实践者的传播能力,包括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适应性量表(CCAI)、跨文化发展量表(IDI)等。

跨文化传播能力强调在情感、知识、行为层面对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理解,以及行为层面的交互性,也强调传播者随时间流逝认知日益拓宽,行为日益成熟。从传播理论的角度看,这不同于“传播是传递”的单向传播观念,而更接近传播的对话和共享观。具体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强调的是对他者的认知、理解和共情,以及对自我中心的超越。换言之,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展开和处理,如何通过传播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跨文化传播的要义所在。

国外高校的实践经验

在课程设置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国外高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涉及学科多、覆盖话题广,专业课程则关注媒体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在通识课程上,美国新闻教育重镇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通过大量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该校国际新闻专业可以选择的课程包括历史、文化、健康、气候等。在专业课程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新闻专业课程开设了“大数据与跨境新闻生产”课程,及时反映新技术在国际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在培养模式上,以“新闻+X”方式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提供了“新闻+计算机”“新闻+国际事务”“新闻+法律”等双硕士学位。新闻学院与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合作的双学位项目,旨在培养面向国际新闻传播的人才。

在办学模式上,通过国际化办学拓宽海外学习和实践渠道。英美高校国际新闻专业国际化程度较高,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自诩生源来自世界各地,是个国际化社区。除了交换等方式,国外高校还采取跨国双学位模式来拓宽学生视野。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可以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就读。在海外实践方面,美国新闻院校积极拓宽各类海外实习渠道。如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开展了全球新闻驻地计划(GlobalJournalismResidency),在阿根廷、南非和卡塔尔等国家设点,学生在多方指导下在海外新闻机构实习,这对学生获得海外生活经验,增进国际视野很有帮助。

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提升路径

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传播达成理解、团结和共同行动的需求愈加明显。相应地,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是国际传播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高校十分重视新闻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从各大高校专业培养目录看,外语能力、新闻学知识、跨学科知识储备、国际视野、国情认知、全媒体技术以及实践经历,成为高校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基本培养思路和实践路径。各培养方案都比较重视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并且正在成型中,未来可在以下方面继续细化、加强和完善。

创新课程设置,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第一,加强国际社会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培养。与国际社会有效对话的前提在于了解国际社会,理解国际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相关课程的设计和教学。

第二,精进语言能力培养。用西方受众听得懂、听得惯的语言展开叙事和说理,是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实践的直接工具。语言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技能,也包括以外语进行的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与国际传播配套的外语教学始终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增设文化认知训练类课程内容。研究并引进跨文化传播学科已有的培训模块以及技巧,比如在跨文化传播能力培训中常见的“包发包发”(bafa-bafa)等跨文化传播能力拓展导向的模拟训练,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不应是枯燥的课堂授课,可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块和培训技巧。

探索形式多样的国际传播项目、国际化办学模式。在异域文化中求学是获得跨文化视野的途径之一。国内不少高校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办学,提供学生海外学习、交换以及实习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项目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开展更多类型、面向国际留学生的国际新闻与传播项目,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一起求学,也是中国学生扩大跨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

融通实践和理论学习,在实践中打磨和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从驻外记者的实际经验看,国际传播实践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不仅体现在文本写作层面,还延伸到异域采写、与外国信源交流等新闻生产环节。我们需要探索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不同方式。可从国际传播业界和理论界聘请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士,及时将业内和理论界最新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重视各类实验室建设,开设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实务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特别是海外实习机会;开设各种类型的实务工作坊,通过域外采访等机会,培养学生在跨文化情境进行采访和写作的能力,增强跨文化调查和理解的技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