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唐绪军在“中国新闻学百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7 11:27:00 来源:

四十年砥砺奋进新时代守正创新

——在“中国新闻学百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

尊敬的谢伏瞻院长、柳斌杰院长、张研农主席、方汉奇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尊敬的新闻所的新老同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一堂,举办主题为“继往开来”的学术研讨会,其意义非同一般。一百年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亲自兼任研究会会长,并为研究会制定了“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的宗旨,推动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四十年前,顺应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应运而生。她的创建是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重启新闻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邓小平、李先念、胡乔木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成立和成长起来的。今天,我们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来纪念这两件大事,实际上是在回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来路,审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当下,展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

回望来路,我们深感自豪。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几代学人不辱使命,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作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1978年在建所的同时,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招收了国内数量最大的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为我国新闻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军人才。今天坐在主席台上的李东东、谢国明、谭健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还可以举一个例证,党的十九大代表中,新闻系的毕业生就有6位!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在一次党代会上有6位代表,这可能并不稀奇;但是,同一个系的毕业生在一次党代会上有6位代表,绝无仅有。

1979年,新闻所创办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新闻研究资料》,抢救了大量新闻研究史料。1980年,新闻所编撰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第一次完整地把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有关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汇编成册。这一年,挂靠在新闻所的北京新闻学会宣告成立,由它发起主办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好新闻奖评选活动,这项评奖活动是今天影响巨大的中国新闻奖的前身。1981年,新闻所编辑出版了《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在我国开拓了新闻法制的研究领域。

1982年,有“传播学之父”之称的韦尔伯·施拉姆先生应邀到访新闻所,开启了“传播学进入中国的破冰之旅”。同年,新闻所倡议发起了中国大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提出了正确对待传播学的16字方针:“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第二年,新闻所组织编写的《传播学(简介)》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介绍传播学的著作。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后来也发展成为两年一度的中国传播学大会,延续至今。

1982年,新闻所还组织实施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受众抽样调查——“北京调查”,它被誉为“我国新闻史上一次突破性的行动”,开创了中国大陆采用现代调研技术手段开展受众研究的先河。这一年,新闻所还编撰出版了第一部记录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大型资料性年刊《中国新闻年鉴》。迄今,这部年鉴已经连续出版了37卷,成为中国新闻业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记录者。

以上只是择其大者略举一二。事实上,四十年来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贡献远不止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公共关系、舆论监督与引导、传媒经营管理、传媒与社会发展、新媒体等研究领域也发挥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这一个又一个“第一”,凝聚着老一代新闻所人的青春,熔注进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极大地拓展了新闻学研究的学术疆域。由是,我们的所名也于1997年报请批准更改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今天,当我们回望来路时,我们对老一辈新闻传播学人打下的基业深表敬意。

审视当下,我们充满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契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顺时而为,乘势而上,在守正中努力创新。我们理解,守正,就是要坚守住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守正,就是要坚守住正确的学术方向,为人民做学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守正,就是要守护好老一辈学人打下的学术基业,并以此为基础更上层楼。创新,就是要革故鼎新,就是要做以前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就是要面对新环境、回应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所在打造创新型学术平台方面已经形成了“两鉴一刊一摘两皮书,两室一基一选两中心”的格局。前者是学术窗口,后者是学术活动。通过这些载体和平台,我们所有效地掌握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话语权,发挥出了引领学术的带头作用。

“两鉴”指的是《中国新闻年鉴》和《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5年我们在继续做好《中国新闻年鉴》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迄今已经出版了3卷,与既有的《中国新闻年鉴》形成双璧,一个记录业界的成长,一个承载学界的成果。

“一刊”指的是《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借该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之机,我们对之进行了“洗心革面”式的全新改版,建立了双向匿名评审制度,采用了网上编辑系统。如今,该刊位列国内各大评价榜单本学科之首。

“一摘”指的是《新闻学传播学文摘》。创办于2013年,旨在为新闻传播学界提供一份本学科高质量的论文选本,在论文摘编中体现出学术导向。目前,该文摘为半年刊,我们准备逐渐过渡至季刊。

“两皮书”指的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和《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新媒体蓝皮书是国内最早一部以新媒体为研究对象的年度报告,2010年出版第一本,迄今连续出版了8本。自2013年起,这部蓝皮书连续五年获得了优秀皮书一等奖。2014年还被列入我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青少年蓝皮书原由院青年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等单位联合主编,出版了3本,去年由我所接手主编,今年出版了这部皮书的第4本。

“两室”指的是“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和“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2015年5月我院政法学部成立国家治理研究智库,该实验室作为该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舆情调查与分析的职责。依托该实验室我们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中国舆情调查与研究联盟”,开发出一套舆情调查系统,以概率样本库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舆情监测、快速舆情调查、舆情指数调查、传媒影响力调查和全球中国形象调查在内的舆情调查研究平台。

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2016年1月,以该实验室为基础,我所与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携手打造“文化传播前沿研究与翻译实践平台”。合作的第一批成果“三新译丛”已经推出。

“一基”指的是“国情调研基地”。2014年我所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联合设立了国情调研缙云基地。每年都组织年轻学者以及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赴缙云学习考察,深入生活了解国情,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之所以选择缙云作为我所国情调研基地,是因为早在1991年我所部分研究人员就曾赴缙云县做过居民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前赴后继,也体现了一种传承的精神。新一轮国情调研基地正在申报中。

“一选”指的是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从上一年度公开出版的上万篇本学科的专业论文中层层筛选,最终遴选出我们认为可称之为优秀的十多篇论文,并给这些论文的作者颁发证书。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其成果就是《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迄今已经编辑出版了五辑。由于我们对遴选标准和程序的坚守,使得这一遴选活动受到了学界高度评价,也为本所赢得了学术声誉。

“两中心”指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和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自新闻所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没有一个院级中心,这严重制约了本所大范围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开展。在院领导的支持下,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在成立仪式上,中心向本所以外的12位学术顾问、24位特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书。这个中心旨在联合院内相关研究(院)所,以及全国学界、业界、政界相关研究机构,致力于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研究,推进新媒体在我国有序发展,提高国家治理和应用新媒体的能力。目前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发“NM国家传播指数系列”,正在与人民网、腾讯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体融合研究院、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相应的合作研究。

上海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创办的研究机构,今年1月我所在其下成立了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中心将重点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集国家和上海新闻传播重大议题开展咨询研究,围绕新闻传播热点问题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今年10月,中心与上海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以“‘一带一路’与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世界传播论坛2018”。这个论坛还会继续举办下去。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科,努力践行党中央对我院确定的“三个定位”要求,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

在“坚强阵地”建设方面,我们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力量,向老一辈学人学习,下功夫编撰出了三卷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历程——中国学界文选》,参与了中宣部组织的马工程教材《新闻学概论》的修订,承担了原新闻出版总署交办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的编写,目前正在组织撰写《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概论》。

在发挥智库作用方面,最近5年我们向中央各部委提交的各种报告约15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采用,直接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比如,我们推动了中国新闻奖评选方式和程序的重大改革,推动了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建立。我们还接受中央网信办的委托,协助起草了互联网内容建设的十三五规划。

在“最高殿堂”建设方面,最近五年,我们共出版各种专著21部、发表论文430篇,其中核心期刊95篇。受国家名词委委托,我们主持的新闻学传播学名词审定工作,在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4年多的编撰和审改,终于于近期完成,昨天下午正式在网上预公布,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同时编撰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规范化研究》一书也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展望未来,我们责任重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必须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判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与新闻传播息息相关。新时代、新使命给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既有的传播格局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众传播正在向公共传播过渡,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给新闻传播实践提出了新挑战。作为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国家队”,我们应该有所担当,要从实践研究和理论创新两个层面贡献我们的智慧,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

为此,我们从所名中抽出了6个名词,配以6个动词,确定了6句话的办所方针,即敬畏中国,深入社会,崇尚科学,审视新闻,解析传播,专注研究。“敬畏中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深入社会”是一种态度和取向,“崇尚科学”是一种信仰和旨趣,“审视新闻”是一种专业和能力,“解析传播”是一种职责和追求,“专注研究”是一种精神和志向。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四十年的砥砺奋进成果丰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新闻传播实践发生的巨大变革,直面现实问题,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以自觉的历史意识和果敢的理论勇气,继续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和学术研究贡献智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