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新媒体在凝聚共识中的主渠道作用与实现路径

作者: 谢新洲 李冰 发布时间:2016-10-26 11:16:00 来源:

  内容提要    在当前我国媒体竞争格局变动和用户触媒习惯改变的现实情况下,发挥新媒体在凝聚共识中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作用,应该正视目前在平台选择和内容建设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同时坚持党管媒体,尊重网民主体性,重视“圈子”传播,提升媒介素养和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等工作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  凝聚共识  舆论引导  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19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凝聚共识的工作不容易做,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习近平此次关于利用网络凝聚共识的论述,强调了在我国凝聚共识的重要性,明确了“同心圆”式的舆论格局,指明了我国今后舆论工作的重心和思路。

  互联网从1994年进入中国至今,其作为通信方式、媒体形式、产业形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发表言论、进行社交的主要空间。与此同时,信息从稀缺到泛滥,舆论从单一到多元,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思想建设领域的“最大变量”。习近平此番利用网络凝聚共识的论述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不仅是中央层面在网信事业发展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对网络舆论中的现实问题做出了指导。

  一、凝聚共识的现实必要性

  习近平在网信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这一论述形象地点明了凝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维护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具体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凝聚社会共识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乎每位公民的个人福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凝聚共识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提供思想保障。共识反映着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同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梦属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也要依靠每一个中国人来实现。稳定健康的社会价值体系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混乱恶化的社会舆论则会导致民心涣散。凝聚共识就是要通过涤荡思想迷雾,取得价值认同,团结人民力量共襄复兴大业。

  (二)凝聚共识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必要之举。西方国家借助境内反动势力,利用国内矛盾进行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成为煽动社会矛盾、威胁我国稳定局面的一大因素。根据对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长期监测显示,近年国外网络媒体涉华报道量逐年递增,2015年仅英文报道突破500万篇,其中负面报道比例达到72%。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传播缺乏自信,心态过于保守,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渠道,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诋毁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舆论还击。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已然成为我国网络空间中的重要“搅局者”,我们必须做好凝聚共识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自信、应对国际挑战。

  (三)凝聚共识服务于现实发展,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必要条件。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虽然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牢固的民族认同,但是凝聚共识的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急迫。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与利益冲突反映到认识层面,人们的思维方式日益多元化、极端化、情绪化,舆论态势呈现出多领域、强冲突、对抗式等特征。共识不是防民之口的“一言堂”,而是经过开宗明义的公开讨论,对重大问题形成合意,对现状与前途形成认同,符合舆论形成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不可能依靠政府单方面的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认同中探索出路,用发展来缓和矛盾,而凝聚共识就是这一切的思想前提。

  (四)凝聚共识是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互联网具有开放式、个人化、互动性的传播特性,网络传播更是集多种传播模式于一身,既是联通一切的开放式传播,也是削弱传统权威的参与式传播,又是产生大量网络群体的圈层化传播,还是不断强化优势意见的社会性互动。因此如何适应并利用新媒介技术,使网络成为凝聚共识的利器而非障碍,成为当前舆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网络空间还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信息。习近平说,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而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则是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首要任务。

  (五)凝聚共识对实现公民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具有一致性。习近平强调,互联网会对网民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网民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时代讲求自由,尊重个性,这恰与凝聚共识所提倡的形成合意。这是因为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得到体现,通过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个体能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更明确的认识,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能够更加地感同身受,个人会拥有更加明确的人生计划和目标,达到个人理想与集体利益的统一,而不是游离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外。

  二、凝聚社会共识的主要内涵

  共识,即一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意见、文化和价值观。共识产生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中,社会群体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泰费尔(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人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公共舆论反映的是基于一段时间内特定事实的公共意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意见态度和价值倾向,是社会共识最直接的体现。帕克认为:“只有具有共同基础的一致性意见及对事件的共同理解才能出现所谓的公共舆论。”[2]

  西方政治哲学经历了由真理论范式向共识论范式的转变,即社会治理由先验的、必然的向经验的、选择性的转变。这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断与政治哲学中的共识论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同时指出,社会共同体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3]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意见公开表达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共识还是舆论,本身并不天然带有正负倾向或优劣属性。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因此,网络舆论看似“混乱”的状况是需要被正确看待的,网民作为普通群众是需要被理解的,也正因此凝聚共识的工作才更显紧要。

  习近平提出要在网上网下构建舆论的同心圆。这一论断既包含理论上的深刻含义,又是对网络舆论具体形势的形象认识。所谓同心圆,首要在坚持以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利益为凝聚共识的核心,这是对我党舆论工作基本原则的一贯坚持;其次要从实际出发,不是闭目塞听地搞一个调子、一种声音的局面,更不是要营造“莫谈国事”的舆论恐慌,而是尊重舆论规律,形成有中心、有层次、有重点的多元化舆论态势。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凝聚共识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鼓励人民群众的意见表达,既尊重社会成员的言论表达,又要在嘈杂的网络空间中明确和维护主流价值。

  从宏观方面来看,凝聚共识应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全社会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问题上达成认同,在坚持“同心圆”的原则上绝不含糊。对目前我国思想领域存在的歪曲党史国史,质疑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过度崇拜西方意识形态等现象进行遏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建设并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在大是大非的底线问题上,绝不犯原则性错误;在坚持媒体舆论始终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利益这一原则上,绝不动摇。

  从微观方面来看,凝聚共识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目的在于让尊重人民群众多样性的工作态度落到实处。凝聚共识是要在社会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上形成有目的、有重点的共识,例如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误解和矛盾,进行宣介和澄清;对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和新举措在人民群众中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开宗明义地公开讨论,化解社会矛盾,在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阻力和社会负面情绪。

  社会共识不是空泛地存在,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舆论事件里,凝结在党政干部的每一次网络表达中。以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共识,既拥有长远的社会理想,又关照了现实中的社会困境,既要求坚守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犯糊涂,又尊重网民的多元化表达,切切实实地关心现实问题,通过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

  三、新媒体成为凝聚共识的主战场和主渠道

  将哪种媒体形态作为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主战场,应当基于对当前媒体生态格局的正确理解和判断,是由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传达意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决定的。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当前我国媒体行业的基本特征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人民的触媒习惯发生了颠覆式改变,凝聚共识的主战场也随之转移。

  (一)媒介竞争格局变更,用户阵地转移成为我国媒体行业的基本事实。曾经作为舆论引导主阵地的报纸、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如今面临用户减少、地位丧失的窘境。统计数据显示,报纸在城市居民中的日到达率逐渐递减,到2014年底已经降至455%,第一次跌至半数以下,电视日到达率较同期下降34%。而与此对应的则是网络视频的日到达率上升至538%。[4]传统媒体在逐渐失去受众,而失去受众的媒体不再具备凝聚共识的能力。与此同时,经历了“报网互动、台网互动”“三网融合”和“媒体融合”数次革新,传统媒体依然收效甚微。受限于传媒体制度等因素掣肘,媒体融合阻力重重,很多传统媒体的融合改革还是停留在物理叠加的层次,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内容生产的整合;新媒体业务仅仅处于“庶出”地位,大量的内部资源还是向传统业务倾斜。这些应运而生的新媒体平台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影响力,不讳言地说,它们属于“伪新媒体”或者“类新媒体”。

  (二)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结构呈现精英化、青年化的特征。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5]同时,互联网在中国发达地区和核心受众中的普及率超过90%,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超过35亿,高达601%的青少年高度依赖和信任网络信息。[6]如此精英化、青年化的网民结构也就意味着,凝聚共识的主要工作对象绝大部分聚集在互联网上,他们引领舆论风向,提供公共意见,影响主流价值,创造时代文化。然而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中一直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缺少挑战和质疑,因此在利用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引导时,很难转变长期以来惯性的“喊话”思维和“教化”思维,最终反而受到网民戏谑地“对抗式解码”。

  (三)互联网开放、参与、互动的传播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同心圆”的关键因素。以往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分割饱含分庭抗礼的意味,不仅不符合当前的舆论特征,也与凝聚共识的工作目标相悖。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界限已经被打通。互联网特别是高互动性的社交媒体为传统媒体反向提供议程,并通过意见和情绪的循环传播和累积形成范围广、影响大的公共舆论事件。传统媒体只重视生产内容,而不重视传播、互动、扩散,导致内容缺乏生命力和大量的无效传播,最终只能成为大众舆论生产链条中的普通一环。

  传统媒体内外交困,无力自救,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蓬勃发展,势如破竹。由于媒介技术的更迭,传统媒体难以在传播效率和效果上与新媒体匹敌。在此背景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往“主流媒体”的含义已经发生改变,认清这一基本事实是认清我国舆论引导工作现状、确定凝聚共识主战场的根本出发点。

  四、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发挥互联网凝聚共识的主渠道作用

  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凝聚共识首先应该在对网络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对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路进行相应调整。根据网络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发挥新媒体在凝聚共识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守住同心圆的中心位置。线上线下形成同心圆,圆心必须是党的领导。当前媒体数量激增,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在实际的舆论工作中,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立场,这是根本的方向性问题。“党管媒体”还意味着广大党政干部需积极参与到网络的讨论中去,不回避问题,不遮掩矛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站好立场,成风化人,守住同心圆的圆心位置。对于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涉及人民内部矛盾的传播内容,采取传播手段予以澄清宣介,而不是一刀切的“禁言、封号、删帖”等行政手段。对于危害人民利益、污染网络空间的行为,则利用法律手段坚决打击。

  (二)尊重网民的主体性,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习近平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网络反映人的思想和行为,网民即行为,行为即言论。对言论的重视归根结底源于对网民的重视,针对言论的工作也应该回归到网民群体中去。在具体工作中,应选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网络传播渠道,避免在网络上人为创造壁垒,“官员在庙堂自说自话,群众处江湖爱听不听”。习近平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尊重网民的主体性,不应仅仅把网民作为被引导和被管控的对象,而是把网民看作网络舆论环境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帝吧Facebook出征”事件足以说明,我国网民拥有足够的传播智慧和爱国热情,网络的亚文化也可以被主流价值“收编”,为国家利益服务。

  (三)重视网络“圈子”,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遵循圈层化的传播规律,按照“认同优先”的原则,从内容、主体和渠道三个维度落实分众化、差异化和个体化传播。对待“圈子”不应该搞“暴力强拆”,而是要主动走到圈内,倾听民众声音,收集民众反馈。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熟悉细分网民的认知结构和文化习惯,用“圈内话”讲凝聚共识的故事;二是要在不同圈子里培养意见领袖,让圈里人影响圈内人;三是在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建立和培养一批“专而精”的新媒体。

  (四)提升媒介素养,凝聚共识需要多主体共同努力。党政领导干部要在提升媒介素养上下功夫,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发声,避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入世”,参与公共事件讨论,以专业视角领导理性思考,用客观言论化解网络戾气,构建天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微博微信中的意见领袖应有大局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惜羽毛,慎重发声,将个人影响力用在有益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问题上。新闻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投入,将优秀的师资、培养计划更多向新媒体专业倾斜,为国家输送有梯度、有专业、有立场的优秀人才。

  (五)改善国际舆论环境,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境内与境外两个舆论场的对立成为当前我国舆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也在网络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成为凝聚共识过程中的新障碍。习近平曾经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具体来讲,一是要有开放的心态,闭门造车不是办法,闭关锁国也解决不了问题;而是要树立“积极防御”的思维,用主动进攻代替被动防御,边应对边学习,边传播边研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网络就是现在的“草野”。不论是基于公民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重视网络舆情,做好网络上的舆论引导工作,汇集民智、凝聚共识、共担使命都是无比迫切和紧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宽广开放的胸怀接纳最新的传播技术,以宽容耐心的态度看待网民的意见,正视互联网的历史地位,理解互联网的现实角色,不回避现实困难与矛盾。而这一切都必须从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调整舆论工作思路开始。

  作者: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注释

  [1]Tajfel 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2]Park Robert E, “News and the Power of the Pres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7,no1,1941,pp1-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9页。

  [4]中国记协:《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5版),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4/29/c_135320084htm。

  [5]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6年1月。

  [6]CNNIC:《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4)》,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