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唐绪军、黄楚新做客人民网解读《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7 13:53:00 来源:人民网

 

 

8月15日上午9:0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解读新媒体蓝皮书。

一年一度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都对上一年度我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在研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唐绪军所长讲到,今年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有五个方面的概括:第一方面,国家战略对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成果进一步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方面,“数字中国”建设步入了快车道;第四方面,网络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五方面,“智能互联”有了新的突破。这五个方面,在蓝皮书的总报告中有详细的阐述。

随后,唐绪军所长与黄楚新主任就一些具体领域来解读《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

首先,黄楚新老师对于当前的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认为,当前政务新媒体发展非常之快,可以说是因为有党中央、国务院早几年对政务新媒体方向的指引。比如“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这句话深刻阐述了政府部门如何让这些信息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传播。现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指尖上的政务”或者“手机上的政务”,所以很多政务部门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把相关的政府信息更加充分、广泛地告诉公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或者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办理相关政务信息。当然,政务信息不仅仅体现在这方面,还表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比如说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加细微服务方面。过去一年,政府部门使用新媒体治国理政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黄楚新主任认为,未来政务新媒体应该会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因为现在政务信息相对来说发展不太均衡。不均衡表现在,一个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相对来说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者说政府部门比较重视的这些地区,政务信息公开做得比较好。第二方面,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可能不同的部门发展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法制部门、团中央一些部门他们的政务新媒体相应比较活跃一些,有些政务部门可能仅仅是为了应付一些检查,我们可以称之为“僵尸号”,更新比较少,或者有些从来不更新,仅仅是一个摆设。他认为这种状况未来应该得到根本转变。

接下来,唐绪军所长谈到了他对今年新媒体蓝皮书的主题“智能互联·数字中国”的理解。他认为“智能互联·数字中国”这八个字,能够比较好地概括了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状况。所谓“智能互联”,就是说在智能化这个基础上,信息与信息相互联通了起来。过去的信息联通是线性的、单向的,现在的联通是多向的、智能的。比如说云计算,在云端把互联网与物联网连通了起来。去年一个最火爆的或者说影响比较大的智能互联的一个表征就是智能音箱,各个互联网智能企业都推出了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说“小雅智能”音箱、小爱同学、天猫精灵、小度在家等等。这种智能的数字化产品,以前没有,将来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就用“智能互联”这四个字来表达这种趋势。所谓“数字中国”,指的是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其实,“智能互联”与“数字中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智能互联越发展,数字中国的建设就越快。数字中国的建设越快,整个中国的智能化程度就会越高。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确定今年的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主题时,我们就用这八个字来作为皮书团队对过去一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展望。

提到新媒体,不得不说网络直播与短视频,这是过去一年发展最快最火爆的两个领域,可以说呈现出各领风骚的状态。这两个领域未来会不会出现像新浪微博或者说腾讯微信这样的一家独大的企业呢?黄主任给出了他的判断。他认为,未来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应该不大,可能会是群雄逐鹿局面,也许会有五六家、十几家都做得很不错。另外,他认为,短视频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抢占”了网络直播的风头,因为短视频的发展,如果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对受众求快求新心理的满足。因为在当今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的压力很大。另外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移动传播的时代,现在我们国家的网民人数已经接近8亿了,8亿网民当中有97%在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信息,手机的屏幕只有那么大,所以接受心理就是短平快。看手机看1个小时,你会受得了吗?受不了。只能是短的,30秒、1分钟,了解一件事情,最长10分钟、15分钟了不得了。所以,短视频一个是适应了技术发展的趋势,另外一个是适应了我们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在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很大的环境下,比如说上班途中或者某段垃圾时间,短视频起到了填充的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如何满足受众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欲求,也就是说深度的挖掘,也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个挑战。受众通过“两微一端”或者短视频了解了这个信息以后,它背后产生的原因,它背后有什么样深度的背景,媒体人应该应该做一些有深度的报道,这也是黄楚新主任认为,新闻未来可能发展的一个态势。

在知识付费方面,谈到音频类知识付费产品为什么会成为最受用户青睐的这样一个类型时。唐绪军所长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市场需求,哪些人在使用这些音频的知识付费产品呢?我们在新媒体蓝皮书中有一个调查,主要是中层收入的白领使用的最多,为什么?因为这些人他们在职场中是中坚力量,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要求也非常高,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够在这个位置上站稳或者说才能够不断地进步,所以他们对与其业务相关的知识是有需求的。这是一个市场的方面。第二个方面,从媒介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都说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比如说眼睛的延伸、嘴巴的延伸、耳朵的延伸,从感官的角度来说,听觉的媒介是最自由的,比如说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为什么广播在衰落的时候交通台仍然轰轰烈烈、蒸蒸日上?就是因为它方便、它自由,现在很多白领一边可以做瑜珈、一边可以跑步,同时也可以在听你的知识讲座。所以为什么说音频类的知识付费类产品比较火爆?恐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概括来说,第一,是中产阶级有这个需求;第二,这种媒介形式提供了很多方便,便于他们使用。所以,对这些人来说,他们的收入水平有能力付这个费,这些知识对他们个人成长来说,对他们的职场提升有帮助,所以他们愿意付这个成本去获得这些知识,这样就促使了整个音频知识付费市场的发展火爆。另外,唐所长也谈到了他的一个期待:“我现在个人有一个看法就是,像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知识吸取恐怕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更希望看到将来知识吸取,或者文化的吸取,能够是在不那么功利的情况下,纯粹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不是可以读一点不是那么实用的东西,比如说哲学、诗歌、历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期待。”

随后黄楚新主任又对目前的媒体融合情况进行了一番评价,“从2014年8月18日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们国家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但是我认为媒体融合其实一直在进行,从媒体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断地在融合,每种媒体都在融合其他媒体的优势或者长处。2014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把媒体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媒体融合我认为是在往纵深方面发展。所谓纵深方面发展,主要是表现在早几年媒体融合更多的是中央一级的媒体,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还有这些部委办类的报纸。去年以来,媒体融合开始往下沉,媒体融合往地市一级、县一级方面发展。比如说北京市就要求今年8月底之前要完成各个区县的媒体融合,就是说每个区县要把自己的报纸,有些有报纸,有些没有报纸,报纸、广播、电视、网站都要把它融合起立、整合起来,成为一个融媒体中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而且是要在人才、机制、内容、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所以从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来看,总体来说,每个媒体都在积极行动,而且每个媒体都在往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方向发展,总体来说态势是很好的。当然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我们这几年也去全国各地很多媒体机构调研,有些地方发展得很好,有些地方相对来说可能由于资金的原因,由于意识的原因,由于各种各样其他的原因,融合的步伐相对慢一些。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积极也往前推进的。”

面对一些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他认为,“很多媒体的领导也比较困惑,我们做媒体融合,一方面怎么主动把它做好,但是有没有一些相对比较客观、科学的标准衡量,引导我们从哪个方向迈进。做媒体融合评价体系,据我所知,有很多机构都在做。我认为在这些指标、体系当中应该把下面这些因素纳入其中,比如说在媒体融合过程当中,过去我们评价一个报纸,更多的看它的发行量、看它的阅读率。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在网络当中的转发量、评论量甚至引用量都应该纳入其中,还有互动的这种方式也应该纳入其中。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在媒体融合的指标体系当中,比如说经营的融合,在经营过程当中传统的经营收入有多少,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新媒体方面有多少,技术融合过程当中,我们传统媒体占了多少、内容占了多少,技术占了多少,经营方面、技术方面、内容方面、机制方面都应该纳入其中,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考量。”

接下来唐所长谈到如何避免算法推荐新闻所造成的“信息茧房”这样的负面效果。他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点,算法推荐是一种新的技术,我们应该学习它、理解它,在理解的基础上怎么用好它。任何一个技术的出现都是基于当时的条件允许,但怎么使用这项技术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够光说技术怎么怎么样,我们更多的要在使用上来讨论。第二点,关于‘信息茧房’,现在有很多说法,说算法推荐导致了‘信息茧房’。但是学界也有研究认为,‘信息茧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能陷入‘信息茧房’。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使用一个APP,不可能永远从一个信源接受信息。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只使用一个APP、只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话,有可能会束缚他的思维。事实上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信息来源,我们自己手机上,都有不止一个APP,有20个、30个很正常的。一个APP上的算法推荐并不意味着另一个APP的算法推荐是一样的,它肯定是不同的。所以这个‘信息茧房’是否存在是大可怀疑的,这个问题现在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第三点,我认为技术的使用一定要注入人文精神,就是不能够让技术来左右我们人类,技术是人类发明的,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不能反过来让技术束缚人类。算法推介也是这样,从好的方面来说,算法推荐能够知道你的兴趣所在,为你提供符合你兴趣需要的一些信息,但是,这里头在使用算法推荐过程中间,掌握算法推荐的人一定要有人文精神、要有人文关怀在里头。不是说让你的兴趣越来越窄,而是要怎么样培养你的兴趣越来越宽广或者越来越精深。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政府有关部门对那些所谓的搬运信息的平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情况有了些变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也是希望把人文精神、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融入到算法中间去。技术中立只是一个幌子,任何技术中间都有价值观融入期间。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算法推荐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一个新的发明,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要认识它,既不要对它心存恐惧,也不要妖魔化它。在发展过程的中,我们不断地完善它,这恐怕是一个正路。”

接下来谈到一个非常火的话题,5G时代。那么5G时代的到来会给新媒体领域带来哪些跨越式的发展呢?黄主任说到:“5G已经进入商用阶段了,预计2019年8月可能会正式投入民用。人们的确对5G满怀期待。5G的实际应用会对很多方面、很多领域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做电子商务的,比如说做新媒体推广的等等。我昨天刚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回来,我们去那个地方调研的时候,当地网信部门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数据很有意思。说原来迪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没有开通4G,原来在3G的时候,说当地的特产,比如松茸、牦牛肉销售的量很少。2016年开通了4G以后销量大涨,为什么?因为网速快了,那些微商、做电子商务的处理单子的速度非常快,销量上升了很多。我觉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网速的加快可以为我们每个行业带来新的变化。5G时代来临以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了,随着国家对上网费用进一步的降低,我觉得会对民众、对每个行业都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对我们媒体行业来说,虽然说我们人民日报是做报纸的,但是人民网现在也有视频直播,我们出去做直播的时候可能没有Bug了,我们传递的速度更快了,我们就像一个微型的或者小型的电视台做过去传统的直播那样流畅了。所以,我觉得5G时代的来临,对我们每个领域带来的变化,机遇是很大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5G的到来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我们现在预想不到的新问题,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关于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媒体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两位老师也分别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唐所长认为:“无非是四个方面,第一,媒体自己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媒体本身也在收集用户的信息,要保护好网民的隐私,率先垂范;第二,要监督掌握用户数据的企业怎么样合理合法地使用用户数据,保护好网民的隐私;第三,要督促政府更有所作为,更好地维护网络安全与保护网民的隐私;第四,要广泛地普及网络安全和网民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知识。”黄楚新主任补充道:“补充一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如何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或者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增强合作新媒介的能力?很多人只是把网络新媒体当成一个工具,其实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只要你使用新媒体,它就记录下了你的所有信息,从生到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如何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出发,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什么东西该发、什么东西不该发、什么东西该转载、什么东西不该转载,都需要认真对待。应该提高我们每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批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