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界焦点

 

访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余清楚

作者: 彭波 发布时间:2011-08-11 15:32:49 来源:新华网传媒频道
  2011年4月20日,《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出台引起诸多报业从业者的关注与热议。与此同时,4月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有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报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报业快速发展,发行量增长80亿份,广告收入居中国媒体第一位。喜讯与《规划》几乎同时到来,令人振奋之余,对于中国报业的未来更是令人深思。增长还是衰退?向好还是式微?一直以来是中国报业争论的重点之一。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余清楚,对于《规划》以及报业未来在接受《传媒》杂志记者彭波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规划与新报业

  《传媒》:余秘书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传媒》杂志的采访。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同时出台的还有多项分规划,其中对于报刊业的规划意义重大,您是怎样看待的?

  余清楚:新闻出版总署针对报刊业进行专门规划,是提振中国报人信心的重要事件,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报刊业的重视。多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缺少规划,政府部门将注意力集中到国民经济、实体经济之上,缺少对文化产业的统筹与深思。而这一次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既有总规划,更有分规划。具体到《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其发展思路清晰,令人鼓舞;具体内容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非常详细,给予报人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同时,随着目前报业的快速发展,《规划》将渐次启动中国报业转型升级,是引导报业未来发展的“灯塔”。

  《传媒》:《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诸如“‘十二五’期末,实现千人拥有日报100份,报纸出版业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5%”等多个目标,但目前报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您觉得这些目标的完成是否存在困难?

  余清楚:我想说的是这些目标是一定可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尽管近些年来“报业寒冬论”、“报业消亡论”的观点时有出现,但中国报业的前途是光明的。当然,其发展道路也是曲折的。报业在网络时代遭遇较大的冲击,但不能就此便唱衰报业。上述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一个基本因素——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报业不会消亡和衰退。我有三个理由,其一,报纸依旧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传媒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报的新闻宣传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二,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确立了报纸的生存优势,包括年轻人在内都有一个基本认知,即便是新媒体,它的作用发挥也是有限的,许多经营过新媒体的从业者在尝试之后又回归到文本;其三,从报纸本身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很好的内生机制,近些年来面对各种挑战和环境变化,中国报业一直积极应对,通过转型、转轨与融合,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各项要求。

  《传媒》:《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有多项具体的细则,在这些细则当中,你认为有哪些是这一规划的亮点?

  余清楚:《规划》中的亮点是非常多的。但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提出集团化建设,诸如“破解散滥弊端,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末,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等。尽管我个人一直很看好报业的未来发展,但如果不走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报业就会陷入滞后发展的泥潭。从目前来看,有的报纸存在产业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等问题,应当从传统的“重采编轻经营”理念上进行反思。举一个略显悲哀的例子,2009年报业全部营业收入为627亿,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水平。这充分说明分散的、凌乱的、缺少规模与体系的报业发展制约了其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对文化产业附加值的定义太低,观念急需转变,必须要充分评估和确定精神产品的实际价格和价值。

  分条缕析《规划》细则

  《传媒》:《规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就提出提高报纸传播能力的问题,并指出发展路径。您是怎样看待报纸传播能力的?

  余清楚:传播能力是报纸发展的首位,它体现了报纸在意识形态上的属性与功能,中国报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就在此。同时,传播能力的发展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报业自身的发展力,只有做大做强做好报纸,实现报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其传播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小收入难有大传播”。提高传播能力与发展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传媒》:“转企改制”对中国报业来说,早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规划》也对其进行了强调。但在转企改制的推进过程中,阻力却处处存在,您是如何理解报业“转企改制”的?

  余清楚:我对报业改革充满信心,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呼吁面临转企改制的报业同仁不要害怕,不要有畏难情绪。首先,转企改制是报业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勇往直前。第二,报业改革要尊重现实,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报社先进行科学分类,这一点《规划》也予以明确。报业改革和出版业的改革相比,难就难在报纸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属性,报业改革如果“一刀切”,就有可能会割断其宣传功能。同时,我国许多报纸前身是机关报,从业人员改革意识和发展观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妥善安置,解决其后顾之忧是报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第三,改制要和改革一起进行,利用外部改革完善内部机制。做不大就靠大、做不强就靠强,将弱小的、分散的报社并入大的报业集团中去。总而言之,报业改革必须进行,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传媒》:报业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媒体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规划》对报纸数字化建设也提出发展的具体路径,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融而不合”等问题。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余清楚:媒体融合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融合是相对的,报网互动也好,报网融合也好,报纸不能失去自我,更不能抛弃自我。对于数字报业来说,我个人认为数字化是报业发展的一个进程,而不是要改变报纸的属性。新旧媒体的结合是要提高彼此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价值和财富,这样的融合才有意义。同时,数字化是报业发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目前报业的发展还应该依靠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传播力,通过集团化建设和多元化发展,实现报业在新媒体时代和多元化格局背景下的华丽转身和成功转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献策报业未来

  《传媒》:《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末,报刊出版单位数量要逐步减少,对这一点许多报业相关人士认为存有难度,您觉得呢?

  余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报业可谓是“人有我有”,五脏俱全,每个部门都要有机关报,每个地区都要有报纸,使得现在看来报业散滥现象严重。同时许多报纸属于重复建设,同质化、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严重,使得当地报业市场混乱、报纸品质下降、读者大量流失。例如,有的城市都市报过多过滥,恶性竞争,互相残杀,以至于有的报纸靠送油、送水、送卫生纸来促销,可谓斯文扫地,令人侧目。当前进入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明显,现有的报纸品类存有很大的市场空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才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我个人建议可将地市级以下的党报改版成为上级党报的地方版,都市报要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把那些半死不活、严重亏损的报纸淘汰掉。当然,5000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政策的制定、推进的方式是否适合报业发展规律。

  《传媒》: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完成了当时制定的各项目标。现在,“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您对于中国报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余清楚:我的建议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追求平稳,所以相对较慢。现在国家经济形势与各项发展向好,文化产业发展在维护稳定性的前提下要加快步伐,实现实质性的进展,进一步转变市场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力求做强做大。二是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逐步完善报业管理与投资体制。如《中国汽车报》就曾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就是过程控制,通过过程控制来预防和纠正出现的问题,通过制度设计和持续改进来实现最终目标。三是在加大政府扶持上下功夫。政府管理部门对报刊业要厚爱,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在税收政策上进行适当优惠和倾斜。

  除此之外,报业要根据市场规律和产业要求,本身要跳出报纸做报纸,跳出报业求发展,立志于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传媒集团。“十二五”期间,报业的经济形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和门类都会发生变化,报业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追求。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中国报业会有可喜的发展变化,报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