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媒介研究

 

从马克思自由时间观看我国假日报业市场拓展

作者: 郭志法 刘年辉 发布时间:2010-09-14 10:29:00 来源:
摘要:马克思对自由时间也就是闲暇有着充分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自由时间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出发,分析了我国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假日报业市场存在巨大市场空间的现象,认为:报业需要研究假日经济,进一步拓展报业市场空间;报业营造休闲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假日生活质量;同时要避免浮躁庸俗,倡导“充电式休闲”。

  关键词:马克思 自由时间观 假日报业市场 拓展


  自1999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后,我国公民可享有的节假日及双休日共达114天,约占每年的1/3时间。如何提高假日期间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报纸如何认识和利用假日休闲经济,进一步拓展报业市场,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对自由时间有着充分而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仍然是我们今天开拓假日报业市场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概念与闲暇类似,是指人们从事直接生产活动以外用于休息、娱乐和发展个人才能的时间。他说“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1]对于自由时间的分析,马克思从“工作日”入手集中进行了阐释。“我们讲的工作日,指的是工人每天必须耗费劳动力,每天必须劳动的劳动时间的长短”[2],马克思认为“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3],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中工作日除了必要劳动时间外,它的总长度随着剩余劳动的长度和持续时间变化。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点,一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二是“除了这种纯粹身体的界限之外,工作日的延长还碰到道德界限。工人必需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4]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它必然侵占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5]

  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即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与工人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正常量内的“二律背反”,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产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6]马克思第一次从时间视角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学上第一次将时间要素引入经济分析。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中,马克思继续分析了自由时间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影响。在“生产资料的生产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时间”一节中,马克思认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7]当社会生产力越迅速而充分的发展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不再是对立的存在物了”,因为“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8]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还提到“自由时间的多少,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马克思深刻论述了自由时间的出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9]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他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必要条件。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还谈到:如果把应该用在直接生产上的时间平均分配,所有的人就都会有更多的非生产劳动时间和余暇。他指出: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对别人劳动时间力创造出来的东西的享受,都表现为真正的财富,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他认为,在未来社会,自由时间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决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需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说社会义务。

  
  
  马克思上述自由时间观从自由时间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说明了自由时间的性质,自由时间的社会作用,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无疑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假日经济,开拓假日报业市场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实力不断增强,日报总量由1980年33336.2(百万份)增加到2000年5650(百万份),居世界第四。[10]但是我国报业结构不平衡,报业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节假日是西方发达国家报业市场的黄金时段,报纸不仅各类实用信息、商业信息多,而且广告量大。比如《泰晤士报》新的周六版是一周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天,达到80多万份,比平常工作日多20万份。

  但是目前对大部分国内报纸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周末和节假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远低于平常工作日。由于广告太少,许多报纸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就减少版面。以2005年11月中旬一周为例,抽查北京报业市场上《京华时报》等5家综合都市日报,每工作日平均出41.8版,周六平均22版,版面减少47%,周日减少更多。

  那么,我国是否具备假日经济的条件,居民假日休闲状况究竟如何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具规模,人民生活获得了巨大变化,2002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按照发达国家统计资料测算,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是消费结构巨变期,也就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消费转向旅游、教育、信息等领域。

  但是,我国居民假日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假日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据王琪延等对北京居民的调查,大部分闲暇时间居民仍然是在家庭内度过的,调查结果显示,除家务、购物、访友等日常活动外,北京居民平均每天用于文娱活动的时间为4小时8分钟。其中所占用时间前5位的文娱活动是,看电视为2小时39分钟,游园散步为39分钟,其它娱乐为24分钟,阅读报纸为15分钟,阅读书刊为10分钟。[11]

  该调查结果还显示,看电视是闲暇时间里占有时间最长的活动,在闲暇活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居民首选的5种文娱活动中,选择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看电视占18.2%,看报纸占14%,看杂志占8.4%,读书占7.3%,听广播占6.8%。结果认为,北京市居民非常喜欢接触媒体,从媒体中实现娱乐休闲。

  

  由此看来,国内假日报纸缺的不是市场,而是缺乏相应的开拓休闲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市场拓展手段。从马克思自由时间观出发,结合我国报业市场实际,作者认为进一步发展报业市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研究假日经济,进一步拓展报业市场空间

  从马克思自由时间观来看,自由时间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正在发生的全球信息化进程,将把人类提升到一个新的社会文明阶段,以假日经济为主要形式的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GNP占的 50% 以上。作者指出,“休闲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点和活动。人们将购买经验而不是物品;提供奇遇和冒险的行业将尤为繁荣兴旺。”

  面对我国逐步兴起的休闲经济,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日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2]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对休闲经济做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不断丰富休闲经济的内涵,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促进报业在休闲经济时代的发展。

  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休闲市场的潜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报纸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报纸应认真研究市场,了解读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把握假日消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市场细分定位,以及市场营销。

  2、营造休闲文化,提高人民的假日生活质量

  假日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也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各类休闲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的繁荣,然而,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转向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了,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也越来越依赖于休闲要求的实现。

  报纸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假日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另一方面报纸又在营造和引导休闲文化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由于长时期实行“低工资高福利”分配政策的影响,消费结构简单的惯性依然存在。加上中华民族崇尚勤俭的传统美德,休闲消费的普及还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报纸在倡导消费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上应该有许多的文章可作。

  报纸在发展假日报业市场中应该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只有真正为群众提供完善服务,以人为本,维护并引导广大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才能促进假日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在面临假日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机遇,报纸要加强对假日经济的科学研究和宏观把握,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打休闲文化牌,以文兴商,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所认同。实践证明,文化也能创造巨大效益,让休闲文化融进生产、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可以使假日里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休闲文化可以使得假日经济更具魅力、吸引力。

  3、避免浮躁庸俗,倡导“充电式休闲”

  假日休闲的主体是人,休闲经济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因此休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马克思所说“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在工作时间内,人的发展是受“他人导向”的刚性约束,而闲暇时间的存在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里,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劳动也已由密集型向技术型、知识型转移,人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人民群众如果在“自我发展型”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再增加些,无论对其精神生活抑或物质生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当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经济发展快车道的时候,人们在闲暇时间中的对“自我发展”的投入也该加大,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现代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因此在拓展假日报业市场的过程中,报纸应避免浮躁、庸俗化倾向,倡导一种“充电式休闲”。尽管闲暇时间的重要属性是自由支配,但是其间也蕴涵着责任与义务、继承与创新、健身与修心等等。报纸的就是要聪明地利用“闲”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引导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德)马克思,(英)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

  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0 第2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德)马克思,(英)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作编译局译.--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0 第25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德)马克思,(英)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作编译局译.--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0 第259页

  [4]同上第260页

  [5]同上第294页

  [6]同上第26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德)马克思,(英)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0 第221页

  [8]同上,第222页

  [9]同上,第225页

  [10]胡鞍钢 张晓群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 战略与管理 2003年2期

  [11]王琪延 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12]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辑]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