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传播研究

 

媒体技术变革中的新建新闻传播实验室发展思路研究

作者: 包宇 发布时间:2010-09-27 14:28:00 来源: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关键,而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设决定了专业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高低。本文主要以新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思路,探讨如何利用媒介数字化技术变革,大力发展“特色化”实验室教育,为学科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新闻传播实验室、数字化、新媒体技术

  随着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化、专业建设的规范化以及媒介对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业务技能的具体要求,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新闻实验室建设工作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尤其在高校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后,从整个教学体系、管理制度、学科设置、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和量化标准,这意味着对我们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建好新闻传播实验室,特别是在经过教学评估后,我们怎样把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规划和发展中去,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抓住机遇,解决好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肯定地说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将这个问题聚焦于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具体建设上,亟待解决的是在新媒介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找到一条适应化的生存发展之路。本文主要以新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思路,探讨如何利用媒介的数字化技术变革,抓住契机,大力发展实验室教育,以推行数字化媒介技术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为学科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我国大部分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创建之初一般都将新闻专业下挂在中文系,培养方向主要是向报刊输送文字采编人员,课程设置则偏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强调新闻写作能力,而广播电视新闻制作、新闻摄影等强调实践的课程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最后只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推向了媒介用人单位。以电视新闻报道为例,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后,对作品进行创意、构思、搜集素材、形成稿本,但真正进入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学生缺乏对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技术的操控能力,无法独立完成电视新闻制作,更谈不上满足媒介单位的用人要求。尤其在数字化技术席卷全球媒介的今天,熟练使用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打印机等现代化视频采集、输出设备,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码外设使用技术、非线性影视编辑技术、音频编辑技术和电子排版技术已成为从事现代传媒行业的必备技能。如何办好新闻专业,怎样对新闻实验室进行规划,就成为横在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问题。当然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发展的契机。只要认真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大力引进教学科研人才;搞好专业、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新建的新闻专业一样可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甚至可能在新媒体技术教学与应用领域做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文就实验室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媒介发展现状和前景,找准新闻实验室的建设方向

  新闻媒介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当前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方向,也决定了实验室建成后在实践和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小和对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以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实施“三步走”战略为例,从2003年开始扩大试点,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到2005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同时开始地面数字电视试验,再到2008年利用北京奥运会广播电视转播之机,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在全面完成三个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的数字广播电视可以通过有线、卫星、无线三种方式实现对全国的覆盖,到2015年,将停止播出模拟电视节目。事实上,“三步走”战略就是引导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建设的信息指标,从设备购置、软件应用到教学思路,都应围绕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规划,如数字DV摄像机、数字音频采访机、数字电视非线性编辑软件等就可以成为购置的首选。如果新建专业能借助数字化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之机,以新技术或者是新媒介作为发展重点,寻找突破口,就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样的成功案例已不在少数,南京政治学院2005年建成数字化新闻实验室,其中数字广播电视实验室集战场采访、数字非线性编辑局域网、数字非线性编辑主控、数字信号采集4个子系统为一体,通过局域网络使上述各子系统彼此相联,形成采、摄、编、播配套完整、教学实习一体的全数字化广电教学实践系统。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系统取代模拟系统,就是媒介发展的趋势,新建实验室只要能把握趋势并做出实时反应,就能在软硬件建设上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从技术的先觉条件上做到实验教学与媒介发展同步。

  二、依托技术环境变革,分期分批、合理有序地扩大实验室规模

  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应该在长期规划的大框架下,分批分期逐步投入资金、扩充规模、完善建制。我们必须看到以软硬件为支撑的媒介技术,它的每一次变革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极大震荡,设备、软件的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如给平面媒介采编新闻带来极大便利的数码相机,五年前受人艳羡的400万像素数码相机在今天已不值一提,从成像质量、变焦能力、功能的集成化多样化到操作界面的人性化,其进化速度已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而这样的变革又将会引发链条式的系列反应,数码相机、数字DV、数码音频采访机等输入设备换代的同时处理信息的平台——电脑,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Intel处理器从2001年的奔腾4到2003年性能提高了约10%的迅驰芯片再到英特尔最新双核和四核技术,我们对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甚至可以说它的发展严重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因此,如果我们试图把实验室建设看成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那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很可能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丧失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机遇。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验室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后,我们还要根据媒介技术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进行微调,包括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网络传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网络传播平台已经成为传递新闻信息、整合新闻报道的主要通道,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在近几年日见凸显。传统媒介的网际生存已不再是新鲜话题,无论平面媒介、电子媒介还是与网络脱不开关系的新媒体技术都涉及到了网络教育的话题。今天我们在Internet上检索到的各个高校网页,特别是新闻传播院系的网页,无一不是想通过网络形象的塑造达成传递信息、展现成果、形成品牌印象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技术教育,这也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在这个方面,我们拥有和新闻已是传统学科的老牌院校一样的竞争平台,让我们通过媒体信息来看看网络平台的巨大作用。新华社根据2008年奥运会报道的实际业务需求, 将建设奥运报道基础网络平台,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建设一个高效、安全、便捷的宽带多业务网络传输平台。该平台连接新华社、主新闻中心(MPC)、北京市内31家场馆、6个奥运协办城市竞赛场馆,全面承载08年奥运会报道业务,提供对新华社和多个报道现场之间的内网数据、话音、文传、高清晰电视会议、音视频传输、无线接入、报道指挥系统、网络备份等多种业务的通信服务。对这项技术的重视程度,将决定高校生产的新闻后备人才在未来的全球化信息大战中是否能把握机遇、有所作为。所以,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体现在实验室建设中,不仅是对软硬件的及时更新,更重要的是把这样一种关注转化为前沿信息及时输送给学生,让他们习惯通过网络形成全球化视野,在这样的视野中找寻自己的定位。

  三、抓住实验室建设重点,以“特色定位”成就实验室发展

  在强调社会分工的信息时代,“大而全”的发展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将这样的观点移植到新闻实验室建设上也一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新建专业、新建实验室欠缺的是办学经验和学科资产积累,在这一点上没有办法和老牌院校竞争,但是我们也有优势:不存在因媒介技术变革而改造、淘汰老实验室的问题;以最新技术发展为指导,学科建设可以少走弯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一样可以做到世界发展同步。所以,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媒介技术环境转型期,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机遇,关键是我们将建设重心如何分配到各个实验室和怎样处理好各个实验室之间的整合关系。

  设置各个新闻实验室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媒介形式划分:报纸编辑室、广播节目制作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演播大厅、数字传播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等,每个实验室由于软硬件设施的不同从面积、投入、使用频次到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如果新实验室项目上马,就一次性投入到位,从费用预算、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不科学,所以首要考察的就是注意力分配的问题。传统的方法大都采用以专业方向决定实验室类型,加上对建设费用的考虑,新闻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就成为首选。以媒介形式划分的实验室类型固然可取,但在这条单向思维方式上,我们还应该综合另一条线索:以信息加工制作的过程来进行分类,即输入、处理和输出。为什么先有新闻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是一条可行之路,原因是我们不仅仅把后者看成录入、编辑报纸版面的采编系统,它更重要的定位是处理系统,处理系统这个概念可以适用与所有的数字信息类型包括音频信号、视频信号、文字信息等等,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产出了我们所有的媒介产品或准产品。而这个平台又是嫁接网络的基础,网络又是我们获取或发布信息的重要通道,由此信息处理的网络平台诞生了,这就是整合整个媒介型式的关键所在。所以,新建实验室必须关注信息处理系统,微机的硬件配置、运行能力和软件支撑构成了信息处理的核心部分,在这样的平台上,我们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碰到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当然,只有处理系统还不能完成信息加工制作的全部任务,历来强调“三条腿走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系统,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强化的还有“输入系统”,

  演播大厅、新闻摄影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录音室等就是重点项目。没有信息的输入何来信息处理,所以输入系统对实验室教学和实践的规模化、专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输出设备我们要根据专业设置和经费预算的情况来考察。输出设备价格偏高、使用频率有限加上耗材价格昂贵、整体成本较高,所以不应作为新建专业、新建实验室的发展重点。例如报纸小样、学生实践作业、展板、摄影作品等平面信息产品的输出完全可以交由印刷公司完成,这样可以起到节约成本,将发展重点投入到输入和处理系统的建设上。

  新闻后备人才的开发和教育离不开实验室,而新建的新闻实验室不仅要解决实践教学的问题,更要处理好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在媒介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只要我们把握好实验室规划发展的思路、结合专业自身的准确定位,牢牢抓住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走特色建设之路,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光明前景。(作者简介:包宇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胡连利; 对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年02期

  [2]谌柯; 西部高师新闻实验室建设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对策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年05期

  [3]李妍敏,黄煜; 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与传播教育的应对——“数码时代的传播教育”研讨会纪要[J]; 新闻记者; 2005年07期; 51-53

  [4]郭庆光; 从教育部全国评估谈新闻传播学科建设[J]; 新闻战线; 2005年08期; 59-60